从科学的意义上分析、研究20世纪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前50年“没有有系统的、全面的资料”,后50年,尤其改革开放20年来技术资料又繁多,所以,我们采取了科学史重在科学观念发展历史的观点,力图描绘出这100年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进步的轨迹。
1 清朝末期中国传统粮食科技之终结
清朝末期,中国新式农业学堂和农事试验场相继出现。1898年近代第一所农科大学和京师大学堂农科成立,许多省还设立农业学堂。1898年以后,各地农事试验场逐渐增多,1906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中央农事试验场,内设树艺、园艺、蚕丝、化验、病虫害5种,每种均有试验项目。各省也有类似的农事试验场。在一些农事试验场还进行了水稻引种选种育种的试验,如芜湖农务局在1903年引进日本早稻品种“女郎”号,进行试种,四川劝业道农事试验场征集国内农作物品种达1 300余种。其研究成绩虽然很小,但已开中国农事科学研究之先河。
西方农业科技以较大规模传入中国始于19世纪末。1897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农学报》,这是中国第一家农业刊物,前后发表了有关国外农业科学技术的译文或农学教材1151篇,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1900年,杜亚泉在上海创立的《亚泉杂志》,是我国人自办的最早的一种关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杂志,发表的《防腐与储藏法》,介绍了各类食物的18种储藏法,是中国最早介绍科学储藏的报道。包括《食物标准及食物各质化分表》、《定性分析》等,对中国人民认识科学储藏、食物品质、分析方法及手段等,都是极其有益的。
1904年,上海的江南“总农会”编辑了一套外国农业科学丛书,共82册,命名《农学丛书》,比较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在清朝时,中国谷物国工农具有“磨、碾、砻、杵臼、水碓等”,粮食储藏“通行存七粜三”,即推陈储新的一种方法,这些就是传统的粮食加工与储藏。近代粮食科学技术是从使用由电作动力的机器生产开始的,“我国粮食工业,即使用机器制粉、碾米、榨油的工业,始于上个世纪。1863年上海洪盛米号用机器碾米,1897年上海创办大德机器榨油厂,1898年上海成立阜新机器面粉公司”。包括这些食品加工厂在内的民族资本企业,在中日甲午战争前,一共只有100多个,“到了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共设立厂矿549个”,其中食品工业就有125个。荣氏家族的面粉企业,由1903年每年加工面粉用麦量5 912.16吨,到1910年便上升为59 244.77吨,7年时间提高10倍。机器加工面粉,用麦量很大,储藏问题便产生了。由于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近代知识分子群的产生,他们远涉重洋到异邦他国直接汲取近代科技的营养,学会了发展近代科技的技能,才有可能建立中国近代粮食科学技术,同时也必然导致了中国传统粮食科技文化的终点。
2 民国时期中国粮食储藏科技在艰难曲折中缓慢发展
中国对仓储昆虫的研究,已有2 500年的历史,真正对仓储昆虫进行科学研究还是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的。张禹安认为,姚胡元于1925年对谷象作的专门研究,这是中国最早的对仓储昆虫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此后,于菊生、忻介六、封昌远、冯学棠、姚康等于30~40年代对仓虫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后来由李风荪教授总结性地记载了中国已有仓虫130种。其中以米象、绿豆象、碗豆象、大谷盗、长角谷盗、锯谷盗、谷蠹、拟谷盗、一点谷娥、麦娥等10种为重要,又以米象、谷象、一点谷娥及麦娥加害最盛。这就是民国时期对仓虫研究所得到的认识。
仓虫对储粮的危害,是这一时期仓虫研究的又一重要问题。根据案头资料概述为,1935-1946年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云南6个省及重庆、长沙等2个市的储粮平均损耗率为2.48%-38.58%,最高为广西上金,其受损率达77.5%。1935-1936年江西省农业院对遂川、泰和等33个县的调查报告,储粮因虫害的损耗率最高达30%-45%。前中央农业试验所统计,全国储粮每年因虫害的最低损耗量,大米是114.5万吨,小麦250多万吨。民国时期储粮损耗率之高,正是对当时政府粮政废弛,失于管理,设施简陋,仓廪空虚,民不聊生的具体写照。
粮食检验是粮食储藏的前提,科学检验是科学储藏的前提。上海商品检验局创立于1929年春,当时能对豆类作水分、病虫害、夹杂物等3项检验,对植物油作掺假检验;由于实施严格检验,使豆类和植物油保证良好品质,扩大了出口,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从此,中国有了粮食检验机构,粮食检验进入了应用科学方法的新阶段。有了科学的粮食检验方法,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认识。例如,对小麦品质的认识:(1)化学成分(有脂肪、淀粉、纤维素、糊精、糖分、蛋白质、矿物质及水分等);(2)制粉率;(3)理学的性质(包括粒质及理学分析内容如完整粒、未成熟粒、损伤粒、带壳粒、有机夹杂物、无机夹杂物、容积重等);(4)水分。
在被史学家们称为“30年代是近代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的最好时期”里,粮食储藏科学技术除了对仓虫和粮食检验的研究之外,还没有开展专题的科学研究工作。有,也只是单因子相关关系的研究,如温度变化同粮食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再有就是由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如30年代金善宝教授提出的以色泽、精米度、水分、容积重、碎米、杂物、红米、糖分、胀性及腹白米等项制定籼米粳米暂行分级标准。其研究成绩实在很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尤其面粉工业发展的需要,对粮食储藏科学技术起了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小麦品质研究据报道,1920年7月,上海面粉厂协会委托南京东南大学农学院研究改良小麦品种,以便改善面粉质量,在南京建立了一所小麦试验场,5年的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大概是进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最早的一个事例。
第二,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型粮仓30年代,正值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期,面粉工业加工用麦的数量甚为庞大,为此,1938年,原阜丰面粉厂在上海苏州河畔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大型粮食立筒仓。这是一座(3x8排)直径为10米、储粮高度为20米的24个筒仓,大仓可储小麦90万公斤,小仓可储小麦65万公斤,总容量为2 100万公斤。并附有机动的输送设备,不仅出入仓方便,还可随时翻仓。陆永年教授称这座立筒仓是“我国粮食筒仓建设史上算是最早的一座”。中国有了第一座现代化粮仓,亦即具有建仓占地少、仓房向高空发展、储粮集中、规模大的特点,所有运作全都机械化。这以后,又经过了30多年,这种仓在中国才得以推广。
第三,首创培养粮食科技人才的学校笔者认为,在近代办的高等学校中,只是在个别学校中设有农学,但是从来没有设立粮食科学的。到了1947年,荣氏家族在经营面粉工业发家的基础上,自己创办了一所大学,这就是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学制3年)是这所大学的一个系。从此,粮食科学教育在中国有了开端。面粉专修班的课程中,关于粮食储藏的就有粉品化学、仓储学、粉麦病虫及实验等。《荣家企业史料》中就称:“面粉专修科为全国首创”。其实,面粉专修科是很稀有的一种系科,在世界上也只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设有面粉工程系。
3 共和国时期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进步
共和国时期中国粮食储藏科技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也是逐步发展和深入的。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起步,60-70年代的曲折,70-80年代的发展,90年代的拓展等几个阶段。
3.1 50年代的起步
党和政府对粮食工作非常重视,建国初建设了一批苏式平房粮仓。随着粮食增产,储粮任务也逐年增长,粮食保管有了很大发展。对于储粮的安全,在“防重于治”的保粮方针指导下,出现了大批无虫、无霉、无鼠雀和无事故的“四无粮仓”,大大减少了储粮在数量、质量上不应有的损失。“四无粮仓”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是中国保粮工作者所创造的历史奇迹!
为了从科学上认识粮食的本质和特性,原粮食部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科研课题。50年代初对稻谷和小麦2大粮食品种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如稻谷含水量与储藏期间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热进仓对小麦品质与生理的影响;1956-1958年对全国储粮害虫的调查;1958年对河南洛阳小麦储藏3年中微生物区系演替规律和安全储粮关系的研究;1959年对湖北浠水稻谷储藏8个月中(1—8月)微生物区系演替规律的研究等,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1 500年前的小麦曝晒后趁热人窖的保藏方法,通过研究,可以看到“日晒与高温对于发芽力的影响依种子的生理状态而有不同,只有在解除了休眠期之后,高温处理才可以使麦种的发芽率降低,刚收获的小麦高温处理反而可以提高发芽率。小麦热进仓处理对小麦储藏半年中蛋白质、粗脂肪、维生素B: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别”。而小麦品种不同,其种子的休眠期也是不同的。
中国对粮食微生物的研究,最早是1956年,从稻谷上分离得到的有曲霉、细链椹菌、短孢子菌、草生链双孢子菌、玫瑰头状孢子菌、新月湾孢子菌、镰刀菌、稻胡麻斑病菌、螺旋孢子菌、稻黑孢子菌、毛霉、青霉、黑点菌及贝氏有尾孢子菌等14类,不同储藏温度与不同储藏方法霉菌的产生也不同,这一成果,是中国粮食菌类研究“这一工作的开端”。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多因子研究粮食储藏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后来粮食储藏研究以宝贵启示:(1)从生理生化指标上研究粮食储藏的必要性。(2)要系统性地研究粮食微生物,即从各种粮食在不同水分下生长的菌类开始,进一步了解各种菌类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以及它们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把菌类的生态关系与粮食品质变化的关系结合起来研究;最后用控制粮食储藏品质变化的水分、温度,用菌类自身间的抗克关系,甚至用药剂来控制菌类活动保管好粮食。所以,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从此走了了科学的道路。
粮食水分含量是影响粮食储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粮食水分含量高时,传统方法是日晒、摊晾、通风干燥,但常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东北的玉米、高梁,南方的稻谷,收获时遇上阴雨天,粮食严重受损。从50年代中期(1954年),中国开始使用粮食干燥机,例如库兹巴斯烘干机、金冈式烘干机。这时,中国也开始研制和使用自己的烘于机。烘干机的出现,对解决高水分粮,保证储粮安全,无疑是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的一大进步。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在粮食储藏历史上是个科学的进步。中国粮食储藏研究和使用化学药剂,是在50年代末期。氯化苦是中国最早研制和使用的化学药剂。
3.2 60~70年代的曲折
3年困难之后,接踵而至的是10年浩劫。粮食储藏的许多研究中断和停止了。在这段曲折中几乎留下空白的地方,却由中国地下储粮事业的发展而写了光彩的一页。60年代中期,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供应偏紧,迫使储粮设施的建议去探索新路子。原粮食部于1965年在河南召开了甘、陕、晋、豫等4省地下仓建设会议。由此开始在中国中西部黄土地带试建地下粮库。经过多年的努力,因地制宜地建造了适于在黄土层内的平式仓、立筒仓、喇叭仓、双曲拱仓等7种地下粮仓,统称为“土体地下粮仓”。例如河南省建造地下粮仓1 000多座,遍及省内各地,尤以洛阳为最多。仓容量大小也不相同,小的15万公斤,大的400万公斤,一般为75万-200万公斤。河南的地下仓容量达8/乙多公斤。在全国居首位。与此同时,在沿海地区建造了“岩体地下粮仓”。这些仓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并“已经成为我国仓储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0年代还推广了砖石混凝土制造的立筒仓,稍后又有了钢板仓。至此,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在仓储设施方面,已有了平房仓、地下仓、立筒库和钢板仓等仓型。立筒库、钢板仓又促进了粮仓机械化的发展。
3.3 70~80年代的发展 全国各族人民一举粉碎“四人帮”,很快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同志“学术刊物要办起来”的号召下,继粮食储藏杂志之后,又办起了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0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学报(1983年),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1985年),吉林粮油食品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中国粮油学报(1986年),以及许多省(市)、自治区的粮油科技期刊等。在郑州粮食学院、成都粮食储藏科研所之后,又建立了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现南京财经大学),武汉粮食工业学院(现武汉工业学院),还有许多省(市)、自治区建立的粮食学校。1986年成立了中国粮油学会,同时成立了粮食储藏专业分会。从而,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粮食储藏研究,投入人力之众,研究涉及问题之广,取得成果之多,是粮食储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堪称粮食储藏史上的“黄金时期”。3.3.1 学科建设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才有了第一本《粮油储藏学》(路茜玉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第1版),从此结束了粮食储藏无学的历史。这本书是对中国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粮食储藏有了学,标志着学科建设走向成熟。虽然这个“学”刚建立,仍需后继者作出极大努力,但粮食储藏技术将在这个“学”的指导下进行,“学不足,储必术”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8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粮食贮藏的设施与技术》(靳祖训编,农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2月第1版),是一项对中国传统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它以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为依据,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以往的粮食储藏科技史进行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因而是这个时期里难得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