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冯德树不停地抱怨着浇水费,说水费这两年翻了一倍,成本太高。冯家共有6亩地,但今年只种了1亩小麦。他说,种1亩小麦主要是自己吃,没有打算卖。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浇地费并不高的村庄也出现了撂荒的现象。大户解村的浇地费每亩虽然只要6元,但这个村撂荒的面积也有1/3左右。村民高智林说:“我们这里的农民不种麦,并不是因为浇水成本高,而是种小麦不赚钱。”
高智林说,如果种玉米,一亩地还有八九百块钱的收入,如果种小麦只有一两百块钱,还不包括任何人工钱。“种子农药化肥成本太高,加上耕地费、收割费都在涨,小麦的种地收益是最低的,有时甚至亏本。”高智林共有5亩地,原本种小麦的地都撂着。“我情愿在家玩,也不愿意操那份心。风险太大。”
由于各个村的浇地费、播种费、耕作费不一样,因此农民种地的成本投入会有所差异。以中高村村民冯德树去年种小麦的成本为例,大致可以判断出每亩小麦的种植成本:耕地50元、播种35元、种子130元、化肥265元(两次施肥的时间不同)、收割100元、浇地160元(共4次)、农药30元,这些硬性成本就花了770元。
去年冯德树家一亩小麦只打了780斤,以1元/斤的价格卖掉了,最后也只有780元收入。冯德树说:“收小麦的时候还要考虑运输,总之各种费用加起来,我种一亩小麦还要亏100元左右,所以除了给自家吃的以外不会再种了。”
对此,易县农业局副局长李景东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民不种小麦主要是因为种植成本高、不易管理、劳务输出高等原因,“成本太高,种小麦等于是白种,老百姓自愿选择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他表示,部分撂荒的土地是一种正常的休耕轮作,或是农民改种其他作物。“这不能说是撂荒,而属于季节性的抛荒,但有些地方可能会种花生、大豆等,明年春天才能确定。”李景东介绍,县农业局对这些地块进行了调查,大概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3%左右,约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