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产业链概念在食品行业甚是火热,也将是我国农业和食品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中粮、中储粮、新希望、双汇等大型企业皆对全产业链生产了浓厚的兴趣,也在努力将此种概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蓝图中。
中粮集团自2009年提出全产业链战略以来,其旗下公司的整合已达四年,涉及食用油、大米、面粉、蜂蜜、酒类、糖果、饮料、方便面等多类产品领域。然而,随着摊子越铺越大,质疑声也此起彼伏:现在的中粮集团只是将把数十家粮食食品上下游企业摆在一起,看似是一个庞然大物,但能否实现1 12,还是中粮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断扩张产业并购遭质疑
3月28日,对于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来说意义重大。随着华粮官网打上中粮LOGO,这家曾经的三大粮商之一,成为中粮的子公司。
用宁高宁自己的话说:中粮终于追上华粮,这场自由恋爱终于修成了正果!
乍看之下,很难相信总负债184.44亿元,负债率超80,净利润为负的华粮集团能获得资产规模近2600亿元、年利润超100亿元的粮企大鳄中粮集团的青睐。实际上,中粮是看中了华粮的仓储和物流,这正是中粮所欠缺的。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粮之前没有自己的粮库,多数仓储运输能力都依赖其他企业补充,这对其贸易加工发展是严重的制约。
面对这样的窘境,宁高宁深感忧虑:总不能当客户想去仓库检查粮食,我们还得管其他人要钥匙吧!
焦善伟表示,中粮重组华粮后,意味着其主导多年的全产业链又完善了一个环节,从一个贸易加工企业将变成真正的大粮商,在资产规模上亦可以与国际粮商巨头比肩。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华粮成立数年来,股份制改造一直推进缓慢,此番中粮接盘之后,如何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将面临不小挑战。
除了并购华粮,中粮集团旗下的各子公司也在并购重组方面不断活跃。
中粮集团2011年7月在澳大利亚收购的TullySugarLimited公司(以下简称Tuly糖业),在耗时近两年后,于2013年4月12日,终于被旗下公司中粮屯河放进自己的口袋。
值得注意的是,Tully糖业目前的业绩并不理想。据了解,截至2012年8月31日,Tully糖业总资产折合人民币11.5亿元,净资产为7.1亿元,2010年度净利润亏损2911万元,2011年度净利润亏损6547万元,2012年1~8月扭亏为盈,净利润466万元。
与此同时,中粮屯河2012年的业绩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粮屯河此前公布的2012年年报显示,2012年公司巨亏7.37亿元,同比下滑2374,去年一年的亏损额相当于1996年公司上市以来16年净利总和的5倍以上。
对于亏损的原因,中粮屯河方面的解释是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低迷,加上自然灾害,导致番茄酱业务出现巨亏。因此公司希望布局糖业扭转困境。中粮屯河在巨亏7亿的情况下,斥巨资进行收购,存在的风险不言自明。中投顾问研究员向健军表示,是布局糖业摆脱困境的转机还是业绩继续承压,一切有待未来观察。
作为一个被人称道的并购高手,宁高宁进入中粮集团后大手笔并购了许多中粮原本没有的业务单元,表面上看是扩大了中粮集团占有的产能资源,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中粮当前的全产业链只是多元化扩张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实现每个品类的纵向全产业链,这种加法战略能否构筑起中粮集团的大产业备受质疑。
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应该承认,自从宁高宁空降中粮后,中粮在企业转型和发展上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中粮全产业链理念的提出,由原来的贸易皮包商成功转型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杂食恐龙。
然而,这一切看起来非常壮观的景象背后,几大核心食品业务的不景气,却给中粮的全产业链战略蒙上了阴影。
从旗下7家上市公司的2012年年报来看,过去一年,除中粮包装、中粮地产外,蒙牛乳业、中粮控股、中国食品、中粮屯河、中粮生化5家公司的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中粮控股的年报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公司主要产品销量保持增长,整体收入上升10.9至913.192亿港元。然而实现净利润仅12.275亿港元,较上一年的23.68亿港元减少了48.2.
除了集团传统业务业绩堪忧外,宁高宁一手操刀的蒙牛乳业并购案也成了中粮的尴尬。2012年蒙牛乳业全年营业收入360.804亿元,同比下降3.5;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12.571亿元,较上一年的15.89亿元下滑了20.9.
但在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看来,去年中粮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还在于中国食品行业的不景气。根据财报数据,2012年中国食品销售收入308亿港元,同比升10,但净利润仅3.82亿港元,同比下降40.8.但不能否认的是,中粮核心业务没有做强。其核心业务是代表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行使话语权,进而掌握中国在粮食领域的控制权。然而目前论各个业务板块的实力,中粮都不足以和国际巨头抗衡。马文峰一针见血地说。
这点从中粮在终端产品的表现上就可以找到证明: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和鲁花,面粉不如五得利,方便面不如康师傅和统一,果汁远不如汇源和牵手,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双汇和雨润,红酒不如张裕不仅如此,很多被中粮收购的企业,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没有获得1 12的效果。
一位中粮内部人士曾这样评价:9个业务板块在为集团带来行业地位和企业声誉显著提升的同时,也给集团带来了总体战略不清晰、板块争夺集团资源配置、各业务间逻辑不清、协同不力,形不成有机整体和整体核心竞争力的矛盾。
中粮现在只是个胖子,骨骼和结构还不健全。宁高宁也非常清楚目前中粮的状态,他曾坦承,全产业链战略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整个的企业组织比较混乱,企业组织内部的界限太分明,小团伙利益很多;另外一个就是产业链自身在上下游之间不是完全对接。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商,在国际竞争中,似乎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行业龙头,由此看来,中粮所描绘的全产业链盛景,只不过是以资本来撬动不同的产业,而并不能真正形成中粮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内忧外患全产业链遭拷问
实际上,所谓的全产业链概念并不是宁高宁的独创,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有食品企业在尝试,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化浪潮中,欧美一些企业也特别盛行。事实上,全产业链是归核化战略的一种表现,归核化发展是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说。
然而当下全产业链发展热潮却受到了联众智达咨询集团创始人何慕的质疑:近些年全产业链经营被当成不少企业的发展战略,除了极个别因抢占资源而占了些便宜的,好像并没啥成功的。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洪涛并不赞同由一家企业大包揽式的向全产业链转型。企业全产业链转型过程中,铺摊子的战略已经过时,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精细化分工、专业合作,注重协同效应,只有分工才能更专业。全产业链不仅是做大产业,更要优化产业,协调集团内部各个产业链条的合作和管理,使其真正做到产业链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洪涛认为,很多企业在快速通过加法战略膨胀之后,并不能实现高效率的运作。这意味着,企业该在适当的时候做减法了,可以在做好自身核心业务之外,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与更多的企业进行合作。
马文峰也并不支持国有企业一味地向全产业链转型。他指出,国有企业由于仰仗大量的资本做后盾,再加上国家政策一再向国有企业倾斜,已经对某些产业和民营企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比如目前很多基金已经拒绝对粮食加工等产业进行投资,因为在这个产业里有庞大的国有企业作为竞争对手。
内忧仅仅是冰山一角,国内企业全产业链转型面临的麻烦还来自于外患:即如何面对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外资势力。
拿中粮来说,包括传统的A、B、C、D四大粮商在内的竞争对手,让中粮的扩张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市场,都面临强大压力。此外,高盛等国际资本,一直马不停蹄地在中国农业产业链进行精心布局。可以说,这些国际资本才是真正的全产业链投资。
令洪涛真正担忧的是,中粮、中储粮、双汇等国内几大涉足全产业链发展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彼此老死不相往来。这等于无形中割断了企业之间链条互补的优势与合作机会,不论是对企业全产业链优化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都有极大影响,同时也容易被外资趁机控制。
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甚至直言:未来国内几大全产业链企业竞争会更激烈,也更惨烈。
显然,中国全产业链转型的改造才刚刚开始,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更多相关信息,还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环球粮机网 http://www.worldl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