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湘潭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从132.69万吨,到153.60万吨,这不仅仅只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湘潭粮食生产质的跨越。究其原因,除“风调雨顺”之外,更得益于良策的落实和良种、良法的推广。
强农惠农政策稳固粮仓
湘潭是湖南的中部粮仓,农民是粮仓的主人。粮食要增产,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强农惠农政策无疑是解除农民后顾之患的一剂良方。
2004年以来,我国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还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收储托市等价格支持政策,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更新。如2004年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规定为每百斤72元,2008年提升至每百斤79元,随后逐年提高,今年提升至每百斤107元。尽管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影响,但最低收购价格的出台,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今年,湘潭中晚稻的收购价格在每百斤130元左右,高档优质稻每百斤的收购价格甚至超过150元。
同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四项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此外,今年,市本级农业切块经费重点对粮食生产倾斜。年初,市粮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已拿出18.3万元对2010年全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励,并且计划将奖励资金进一步提高,重点奖励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以及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和投入的不断增加,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固了湘潭市粮食播种面积,为粮食连续8年增产奠定了基础。
良种推广功不可没
8年来,湘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上一个台阶,都与优良品种的推广密不可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以优为进。”从事农技工作30余年的全省十佳农技站长赵海河说,之前考虑高产,湘潭县石潭镇以种植超级杂交稻为主。2004年开始,他们综合考虑水稻的高产、优质、抗性三大因素,开始种植高档优质稻。今年,石潭镇5万9千亩水田中,以湘晚籼13号为主的高档优质稻面积占2万7千亩,亩产达到535公斤。不仅产量高,口感也好,每百斤收购价格达152元。较8年前,今年石潭镇的粮食产量提高了10%左右。赵海河说,他们将不断推广种植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明年石潭镇的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将扩大至3万2千亩。据统计,今年全市建设万亩以上高档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9个,面积达到11.4万亩。
市农业局专家介绍,在坚决遏制耕地抛荒、“双改单”和控制直播以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选择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并将其合理搭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
以湘乡市为例,早稻以中熟或中熟偏迟的杂交早稻组合和高产常规稻品种为主推品种。要求全生育期在110天左右,改变了农户片面追求早熟的习惯。晚稻以中熟偏迟或迟熟品种为主。在早晚品种搭配上以中配迟为主,13个高产创建指挥区,基本上实现了双季杂交稻或双季超级稻搭配。全市杂交早稻面积达到23.5万亩,占早稻面积的42%,晚稻除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外,全部实现了杂交化。早晚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据省粮食高产创建测产专家组的现场测产验收结果显示,今年湘乡市的早稻平均亩产486.6公斤,晚稻521.9公斤,分别增长32.1%和3.5%。据此单产计算,全年稻谷总产为61.61万吨,增长8.36%,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今年,全市优质稻、超级稻面积分别为217万亩、67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86%。全年双季稻亩产提高到943公斤,比往年增产20公斤。为使全市水稻主栽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今年,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大力开展水稻新品种展示工作,选取了89个新品种进行展示。筛选出51个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并适于在本地推广的新品种,为明年的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术服务保驾护航
如果说推广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基础,那技术服务则是粮食增产的必要条件。今年,全市5个县(市)区中,湘乡市成为全国首批粮食高产创建整体推进示范县(市),湘潭县石潭镇、河口镇被省农业部纳入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韶山市银田镇也建立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高产创建区域在统一选择优良水稻品种的同时,结合采用先进的技术,特别是采取‘五统一’,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效果显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集中育秧等先进的技术被推广到了田间地头,为大面积平衡增产提供了示范样板。
在高产创建区域的示范引领下,农民逐渐认识到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如何让他们也掌握这些技术?各级农业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生产技术培训,同时,全市的724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走家串户”,指导农民实际操作,先进的技术逐渐走进每家每户。
“每亩全年只交承包费180元,病虫害的防治就专业人员负责了。”湘潭县杨嘉桥镇的农妇李凤华说,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不仅效果好,而且还能起到增产节支的作用。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告诉我们,湘潭从2009年开始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办点示范等,参加统防统治的稻田面积,已从2009年的11.95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46.5万亩,3年时间统防统治面积翻番,病虫害应急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先进配套的技术服务不仅成了农民种田的好帮手,更为粮食的增产保驾护航。
尽管如此,当前,湘潭粮食生产仍然面临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农技推广队伍力量亟待充实等问题,尤其是种粮劳动力的日益减少,成为粮食生产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2003年,湘潭农村输出劳动力38万人,预计今年农村输出的劳动力将达73.4万人。
“机械化和规模化,能破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也是粮食生产的趋势。”市农业局粮油科负责人这样说。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的著名论断,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湘潭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可追溯到1958年。市农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减少劳动量,湘潭农民最先采用的是机械化耕作,在那之前,劳动力是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的因素,牛耕是最普遍的犁田方式。自1958年开始推行小型耕田机后,许多敢于先行先试的农民从犁田的镣铐中解放出来。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行以后,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7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仅改变了湘潭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模式,而且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我家承包的1300多亩田,80%都采用机插秧。”湘乡市壶天镇牌子石村的肖伟继,是湘潭2008年推广机插秧后首批采用该技术的种粮大户。他介绍,采用手插秧或抛秧,一亩田秧苗最多可插30亩田。若使用高速插秧机,严格控制了苗距和苗数,一亩田秧苗可以插100亩田。同时,机插秧每亩增产可达50公斤左右。
农业机械化到底改变了什么?“种田告别‘三弯腰’,丰产增收又省力”——农民朴素的话语阐述了农业机械化的核心意义: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解放农业生产力。
简言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粮食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高效率的粮食生产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者不再被农田羁绊。
规模化种植成主要趋势
“小规模的种植不仅难以实现机械化,更重要的是效益低。”市农业局粮油科负责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1亩地的稻谷,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成本加起来需500元左右,不计算劳动力成本,按照亩产500公斤,每百斤110元计算,可收益1100元,减去物化成本仅剩下600元。而现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每天在80元至120元之间,相比之下,农民更愿意外出务工。
为了不让土地闲置,许多外出务工者将土地的经营权通过出租、入股、互换、承包等形式,流向了种粮大户或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湘潭的土地流转以出租、入股和承包为主。据市农经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在较长的时期内,流转的规模是稳定的,大约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4%。2007年以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呈现零星、分散式的特点。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及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近几年来,湘潭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大面积规模化的趋势。截至目前,全市173万余亩耕地中,有35万亩流转。城郊和经济发达的乡镇,如湘潭县河口镇、云湖桥镇等地,土地连片流转规模均在1000亩以上。
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既有利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又可以提升种粮效益,并推广了先进技术,还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全市30亩以上耕地面积的种粮大户近1700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7个。今年,湘潭县顺天特色水稻种植合作社就流转耕地11500亩,形成了8个连片种植基地。
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推进机械化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壮大,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业化的目标也进一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