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溶剂分水与废水的蒸煮
浸出用6#溶剂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所以要获得良好的溶剂分水效果,必须降低冷凝液的温度。由于蒸脱机的脱溶层的料位太薄或通入的直接汽的压力过高,直接汽吹穿料层,夹带粕末进入冷凝器,进而进入分水罐,使溶剂与水发生乳化而分水效果下降,废水中溶剂含量增大。因此应尽量减少蒸脱机气相粕末的夹带。
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分水器,要保证冷凝液的分水时间不小于30min,或根据经验配置0.04—0.06m3/吨料,合理确定出水口与出溶口的高度,自由气体管要大,保证自由气体顺利排出,防止因分水器正压使溶剂从出水口压出。操作中保证溶剂与水的界面高于废水溢出口,并经常换水。从分水器分出的水要进行蒸煮,蒸煮温度控制在92℃—98℃。
完善自由气中溶剂的回收
应尽量避免空气进入系统增加尾气量,合理配置冷凝器,保证足够的冷凝面积,适当加大冷凝器冷却水的流速,控制好冷却水温,进口在25℃以下,出口在40℃以下,冷凝效果较好,自由气体温度20℃以下,冷凝液温度40℃以下。
不同温度尾气的含溶量表
尾气温度℃ -1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含溶量mg/l 126 225 288 366 455 566 695 845 1015 1223
选择矿物油尾气吸收方式。应严格控制各项工艺参数:贫油入吸收塔温度35℃,含溶量小于1%,富油入解析塔温度110℃,浓度低于5%,合理调节石蜡油的流量,太高易造成液泛,太低则吸收或解析效果不好,石蜡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静置除杂,保证使用效果。
减少跑冒滴漏
如前述,跑冒滴漏在整个浸出溶耗中占有重要比例,控制好跑冒滴漏至关重要。
由于浸出设备多有静密封与动密封,所以控制的难度较大,可以在重要的部位设置探头报警,利于检测溶剂泄漏。
对于浸出器而言,在密封绞龙前应设置存料葙,保持存料高度不低于1.4m,密封绞龙的设计要合理,采用变距绞龙加重力门,保证密封效果。浸出器运行期间要保持微负压,防止溶剂气体从各密封点渗漏。蒸脱机要重视脱溶层与烘干层的密封,避免脱溶层的溶剂气体通过出粕口溢出。根据不同的场合合理选择适宜的密封材料和密封形式,保证密封效果。
溶剂的质量
如溶剂的馏程太宽,低沸点和高沸点的组分偏多,会造成脱溶冷凝后低沸点的组分挥发后不易冷凝回收,增大尾气的含溶量,而高沸点的组分又残留在粕与毛油中不易脱除,形成粕与毛油溶残上升。因此在购买溶剂时要严格把关,有的厂家干脆放弃使用6#溶剂而直接使用正己烷,效果较理想。
综上所述,浸出溶剂损耗的成因较多,控制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各厂的工艺设备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方法。应针对工艺设备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与开车率,减少因停车拆卸设备而导致的溶剂泄漏损耗。加强工人的岗位技能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注重工艺过程指标与成品指标的及时准确检测,科学指导生产。国油